将来若得贤者持彼成书,复来参订,庶几详审,不至差互。
37诸侯与寓公身份都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,两者身份一致,故诸侯不臣寓公。虽得祭,又先须君命之祭,后乃敢祭也。
如《礼记·王制》疏引许慎《五经异义》曰:天子聘诸侯,《公羊》说,天子无下聘义。【6】朝、宗、觐、遇、会、同、问、视构成了宾礼最基本的八项内容,也是宾礼最原初的意涵。孔颖达续云:诸侯朝天子,有不纯臣之义,天子以宾礼优待诸侯,将其地位提升到客,明天子以主人之义不纯臣于诸侯,其诸侯之心则当纯臣于天子,恐彼不知,以不纯为常,故于庙中称之为臣,以正臣之礼。《左传》昭公二十年条云:(丙辰)齐侯使公孙青聘于卫。不获命,以其良马见,为未致使故也。
30郑玄认为,士冠礼的宾是主人邀请来的僚友,同官为僚,同志为友,即上、中、下士,他们互相邀请对方参加各种礼仪活动,有吉事则乐与贤者欢成之。【38】二王之后不臣代表政权更替有序,妻之父母不臣代表夫妻一体,妻之父母等同己之父母,夷狄不臣则是从郑玄大宾大客观点演化而来,认为夷狄与中国绝域异俗,非中和气所生,因此非礼义所能化,故不臣也。阳亏之极即有阳生起,此即惠栋所理解的无极而太极。
近代熊十力在清儒的基础上,绾合元与太极,提出元极之说,以贯穿乾元、坤元,至此部分地解决了清儒的理论困难。相对于清代的乾元太极说,亦提供了一种思路。消息最形象化的表达即月相,魏伯阳、虞翻皆据以说明易卦。7 周敦颐:《周敦颐集》,第13页。
[32]姚配中强调了元的地位,但并没有质言元究竟为何。在王夫之看来,太极不在阴阳之外。
暂存性的状态不是别有本原,而是乾元生发状态自身呈现出的一种特性,故可以视为附于乾元而生。王弼认为虚一不用的那根蓍草一代表太极,同时一还被视作无的指示词,汤用彤等哲学家将王弼此说看作本体论的转折[20]。乾元(初画—)累积三画而为乾卦,乾天之象才显现出来。二是作为两仪的、与二八六相分列的一七九。
他虽然回到了气本论,却借用了道教的炁一词以与寻常的阴阳二气相区别:元阳静则为阴,动则为阳。(《乾卦》中有坤象,明乾阳主动以运乎坤,是阳含阴也。余论传统儒学一直有追求一本的倾向。乾坤安可毁?毁犹亏也,亏犹虚也。
16 张素卿:《惠栋周易古义稿本及其学术价值》,2020年第六届中国古典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。吕相国总结姚氏之元论体系谓:元生成万物,是万物的本源,是无象无形,不可见的终极存在。
理学家对元亦十分重视。39 姚配中:《周易姚氏学》卷1,《续修四库全书》第30册,第465页。
这不仅是一个解经学的问题,更是一个哲学问题。[44]坤元本于乾,必须论证其原由,此即其翕辟成变之论:坤之元,即乾元也,而所以成乎坤者,则老子反者道之动一语,解释最透。[41]五、熊十力的元极论当代表彰太极与乾元以建立其哲学体系的,以熊十力为代表。而初独不用者,但《易》有六位,乾称六龙,六位之成,六龙之御,皆有其时,初当潜隐,故称勿用。故熊氏谓:《易》以乾为君,坤元,亦乾元也……六十二卦,皆本乾坤。因乾元即是元之初动,是其势用的首要彰显,故圣王所体者首先为乾元,所谓乾元用九而天下治也。
乾元统天,坤元顺承天,则坤元亦乾元所统。曾昭旭为王夫之辩护道:乾坤并建,实乃在一体之用下,抽象地分解而言者,非二元论也。
一者形变之始,清轻者上为天,浊重者下为地。又小注曰:太极冲和之气,谓乾元坤元之交也。
积三午五动七,而上出,故曰一变而为七。故一言以断之曰元即太极[18]。
[23]其图式说明如下:张惠言以汉代太极元气,函三为一来理解太极。)乾坤虽分,而实互相含。此一为形变之始,则犹太始也。神无方,易无体,故乾圜坤布,是曰周易。
相较于以往的船山学研究,这确实也是一种翻转。李氏于汉、魏《易》说考核详博,此必汉人所传孔门古义也,惜不可得其详。
太极分为乾坤,则乾得其阳,坤得其阴,皆太极之元也。乾,西北之卦,西北乾元也。
一变而为七,谓变为太始也。郑玄注易有太极说:极中之道,淳和未分之气也。
如前所述,太极元气,其最直接的展现,以象数表示即是阳爻之画—。陈来仁学本体的建构,重视朱子晚年以元言仁的倾向,主张翕为主,辟为辅[47],可以说是对熊十力翕辟成变和元极之说的回应。《系辞传》指出易有太极,而《易纬》亦名之为太易,所以明其无对也。乾元者,乾之元,非乾即是元。
然元气刚生发时,即同时有一种看上去相反的作用,使生发之气有其暂存性,此即凝定作用。初九,元也,即太极也。
[11]这种解释仍然模糊:如果王夫之的乾元、坤元并建只是在一体之用下,抽象地分解而言,那么太极又究竟是什么呢?按王夫之谓:(太极)其实阴阳之浑合者而已,而不可名之为阴阳,则但赞其极至而无以加,曰太极……阴阳之本体,絪缊相得,合同而化,充塞于两间,此所谓太极也,张子谓之‘太和。惠栋深于易学,亦必然须对太极和乾元、坤元作出说明。
[35]荀爽说大衍之数谓:卦各有六爻,六八四十八,加乾、坤二用,凡有五十。……彼文云:太极分而为二,故生天地。